close


在研讀「大腦決策手冊」此本書後,覺得人類的大腦真是不可思議,雖然在拜讀的過程中流暢的思緒有時被醫學名詞所阻礙,但更多的是吸取了作者欲傳遞的新思維;而此本書的作者Jonah  Lehrerem更以科學的角度並輔以案例解析的方式,引領讀者進入他所構築的大腦決策世界,一探其中奧秘。
壹、「大腦決策手冊」綱要:
作者Jonah  Lehrerem將大腦在面臨決策時不同的反應及運作劃分為「直覺腦」、「預測腦」、「情緒腦」、「理性腦」、「焦慮腦」、「道德腦」及「辯論腦」,茲摘述如下:
一、用直覺腦做瞬間決策,預測腦幫你迎接挑戰
(一)刻意練習,訓練出聰明的直覺。
(二)要信任自己的情緒需要不斷保持警覺,聰明的直覺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三)把焦點放在錯誤上,這才是精進的關鍵
(四)練習的重點不在量而在質,最有效率的改進方法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的錯誤上 。
(五)物理學家Niels Bohr:「專家就是一個在很窄的領域裡犯過所有可能錯誤的人」。
1.從大腦的觀點來看Niels Bohr的看法完全正確,所謂專家只不過是從細胞的錯誤中產生的智慧。
2.經過時間的淬鍊,腦袋裡那些有彈性的細胞會變身為專家。雖然我們習慣把專家想成腦袋裝滿了資料的人,他們的智慧仰賴大量清楚明白的知識,但事實上,專家是非常依靠直覺的。專家在評估某個狀況時,並不會很有系統的比較所有選項,或是有意識的分析相關資訊。他們不仰賴繁複的電子表格,或是一長串利弊得失對照表。相反的,專家很自然的依賴多巴胺神經元所產生情緒。他們的預測誤差會轉換成有用的知識,在開發成連自己都無法解釋清楚的正確感覺。
(六)錯誤帶來的不好情緒,讓腦袋得以修正。
思考: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甚麼差別?
1.老師稱讚孩子的天賦智慧(也就是聰明),而沒有稱讚孩子的努力,經實驗證明這種方式的鼓勵其實會引發反效果,讓學生把錯誤視為愚蠢的象徵,而非打造知識的基石,這樣會造成令人遺憾的結果,孩子永遠學不會如何去學習。
2.稱讚孩子與生俱來的智慧,也就是稱讚他們的聰明,會造成的問題是,這扭曲了與教育有關的神經學事實。這等於鼓勵孩子避開最有用的學習活動,那就是「從錯誤中學習」。事實上,除非你經歷過犯錯所帶來的不愉快徵兆,你的腦袋才會修正模式。你的神經元在成功之前,必須先一再經歷挫敗。這個痛苦的過程,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七)錯誤不該令人感到氣餒,相反的,應該拿來好好推究、仔細檢驗。

二、別掉入情緒腦的陷阱,理性腦能夠化險為夷
(一)情緒腦想要立即享受,理性腦會思考未來。
(二)理性腦無法叫情緒腦閉嘴,但是理性腦能幫忙弄清楚哪些情緒應該注意。
(三)我們無法關閉情緒腦,但可以用理性腦來調節。
(四)新點子,是同時間出現的諸多舊思維。
1.理性中樞位於前額葉皮質,在我們的腦袋裡唯有這個部位能夠理解抽象的原理,再應用到一個不熟悉的情境中,並想出完全是原創的解決方案。
2.關鍵在於一種特殊的記憶,稱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藉由把資訊保留在這個短期儲存區,大腦可以在這裡操縱、分析資料,好研究各個皮質區域送來的資訊,這樣就能決定哪些資訊與正在解決的問題有關。研究顯示前額葉區域的神經元會受到觸發,以便回應一項刺激,像這種神經元的回應活動,可以容許大腦在一些看似無關的感官與想法重疊之際,做出饒富創意的聯想(科學家稱之為解題的重建期,因為相關資訊會以新方式來混合重組)。
(五)過濾雜質,看穿問題。
前額葉皮質與工作記憶的解題能力是人類智力的關鍵項目,許多研究發現工作記憶測驗成績與一般智力測驗成績具有極強的關聯,前額葉皮質若能保有愈多的資訊並能保留較長的時間,代表大腦細胞比較能夠形成有用的聯想,同時理性腦還需要嚴格過濾多餘的念頭,因為雜念可能會導致一些無濟於事的連結。

三、別讓焦慮腦想太多
(一)一般的想法
多一分深思熟慮總沒錯!一般說來,我們都相信仔細研究某件事物會導致較好的結果,因為可以避免無心之錯。例如,消費者貨比三家才能買到最好的物品。換句話說,大家相信經由理性深思所產生的決策。
(二)「想太多」讓表現失常
1.以表演為例,一位身經百戰的表演者卻因內心疑慮而造成表演失常,表演者通常將此種失常稱為「窒息」,形容一個人被壓力壓得彷彿缺氧般。而「窒息」最奇特、最病態的地方在於,表演者純粹是因為自己的思緒而失常。
2.造成窒息的原因是什麼?窒息是由一種特殊的心理失誤所引發,是當事人想太多了!
3.事情發生的過程通常如下:當某人開始對演出感到緊張,很自然的就會產生過度的自我意識。他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想確保不會出錯。然後,他開始仔細檢驗每個動作,但是這些動作其實最適合以自動反射的方式做出來,表現會更好。而這些刻意的思考,讓表演失去了原本該有的流暢性。(所以要老手要注重流暢度,新手才要注意每個動作的細節)
4.原因:大腦負責監督行為的部位,也就是一個位於前額葉皮質中央的網路,開始干涉原本不需思考就能完成的決定,這個部位開始質疑多年苦練所琢磨出來的技巧。
(三)思考過度反而會弄巧成拙
雖然理性是一種強有力的認知工具,但是完全依賴前額葉的深思熟慮,人們將很容易犯下決策上各式各樣的錯誤。

四、道德腦天生具有同情心
(一)道德,是關於如何對待他人的決策。
道德可以是一種模糊的概念,然而,講到底它不過是一連串有關如何對待他人的決策。當你表現出有道德的行為時,例如,避免暴力、公平待人、幫助陌生人,你就是決定「要顧及除了你以外的人」。就是你在考慮其他人的感覺,同情他們的心理狀態。
(二)道德是情緒腦先做出裁示,理性腦再負責解釋。
(三)同情,是道德決策的基礎。
道德上的決策制定與同情有關。我們厭惡暴力,因為知道暴力會造成傷害;我們待人公平,因為知道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感覺;我們不讓他人受苦,因為我們可以想像受苦的滋味。
(四)同情不只是本能,還需要後天環境的培養。
1.道德決策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同情回路本來就內建在我們腦中,起碼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這樣,但還是需要適當的經驗才能發展出來。如果一切順利,人類的腦袋裡自然會發展出一套強而有力的同情本能:我們會自制、我們在看到他人受苦的影像時深感不安。
2.然而,在發育過程中一旦出了差錯,如果道德決策的基礎回路沒有發展成熟,影響可大了。有時候問題來自遺傳,例如,自閉症。但是還有另一種情況可以造成腦部發育永久損傷,那就是受虐兒。當孩童從小受到猥褻,或是遭到忽略,或是沒人愛,他們的情緒腦就會扭曲,讓我們得以同情他人感受的生物程式也因此關閉。殘酷會製造殘酷,受虐會讓我們施虐,這是悲劇的惡性循環。

五、辯論腦愛和自己辯論
(一)我們的大小決策,都經過腦部的激烈爭論。
不同的腦部區域,基於不同的理由,考量不同的事情。有時,最激烈的言論多半很情緒化,由邊緣系統裡不同的部位在互相激辯。雖然我們常常無法解釋自己的感覺,但是這類感覺還是有辦法強烈影響我們的行為。其他的爭辯大多發生在腦袋的情緒區和理智區之間,也就是前額葉皮質在試著壓抑來自底層的衝動。然而,不論發生爭辯的是哪些區域,很顯然,塞在我們頭殼裡、構成我們心智的所有文件,無時無刻不在相互角力,爭取更多的注意與影響力。
(二)良好的決策,來自多元的意見。
1.要制衡確定感造成的偏見,唯一的辦法就是鼓勵內部的雜音。我們必須強迫自己,去思考我們不願意思考的資訊,去留意那些會讓我們的堅強信念動搖的數據。當我們開始要頭腦內部意見一致,關閉有異議的腦袋區域,我們就會忽略相關的證據。
2.在做決定的時候,一定要抗拒那種壓抑異議的衝動。我們應該花一點時間,傾聽腦袋各部位的說詞。良好的決策,鮮少來自虛假的共識。
3.例如,通用汽車總裁Alfred P.Sloan當權時,有一天在一場董事會才剛剛開始的時候,突然宣佈休會。Alfred P.Sloan說:「各位先生,我發現我們全都同意這個決策…,所以我建議暫停討論,直到下一次開會,好讓我們有時間想出一些不同的意見,或許能稍微了解這個決策是怎麼一回事。」
貳、另一種思考
一、貫古通今的論點
「大腦決策手冊」此書作者以醫學、心理學等現代科學角度論述某些觀點,在細讀這些觀點,察覺與浩瀚淵博的中華文化部分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臚陳如下:
(一)《論語‧論學篇》闡述了至聖先師孔子對於求學的觀點,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其與本書作者解讀「直覺腦」、「預測腦」意義相近,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例如,作者強調透過「刻意練習,訓練出聰明的直覺」。不論是古代的「師」或是現代的「專家」,都是透過不斷地學習、不停地精進,而在該領域中具有過人的長才。
(二)作者論述「道德腦」的見解:道德腦天生具有同情心,與亞聖孟子的性善論可謂相同,譬如: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
作者與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但如果受到負面環境因素等影響,亦會使人性逐漸染上惡念。相較於荀子的性惡論,曰:「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其認為人性本惡,需藉由外在的禮法以矯其惡,透過後天的教化,培養及陶冶其心性。雖然兩者原始論點不同(性善論、性惡論),但都重視「學」的重要性及其所帶來的影響。
二、決策的影響因素
作者從生理角度談大腦運作對於決策的影響,除了作者所言之「神經元」、「額葉」、「大腦皮質」等大腦構造交互作用而使人們做出決策外,是否也有其他元素會影響人們的決策呢?
從微視系統論之,個人先天的氣質或是現代流行的血型、星座,或多或少對於個人在判斷局勢、事情時有所影響。從鉅視系統觀之,個人的家庭、朋友、學校、工作場域、國家及整個社會環境等,造就了個人的特性、想法、觀念…。而不管是微視或是鉅視因素,其彼此之間相互影響而成就了決策。
進一步深思,真能單純以生理、心理,微視及鉅視等觀點探討做出決策的歷程及為何做出此決策的原因?在做決策的過程中身體內部錯綜複雜的神經元傳遞著訊息,腦海中的思緒千迴百轉…,實在難以有限的知識匡列出影響因素,因為人體真的很奧妙!
參、結語
    雖翻閱了三百多頁的章節、細讀了十幾萬字的印刷體,但因理解有限,無法充分地將本書精髓完全表達,但也獲得小小的收益:不怕錯、不斷地學習造就了專家---能用精確的直覺做出精確的預測,而產生了好的決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做自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